不久前,“深圳擔保集團·南山區·中小微企業19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碳資產)”在深交所掛牌。這是全國范圍內首個碳資產證券化產品掛牌發行,標志著深圳率先實現了碳資產證券化從“0”到“1”的突破。
這種方式的創新之處在于將碳排放權這種無形資產通過證券化方式轉化為可交易的金融產品,使其具備流動性和市場價值。這一碳金融新模式由深圳擔保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南山區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共同打造。
江蘇省環境綜合治理產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衛旺告訴記者:“這樣做可以盤活社會資本的交易量,讓資金流動起來,避免一潭死水。更多的投資者可以參與到碳市場中,從而增加市場的資金流動性和交易深度。而高流動性的市場能夠更有效地發現價格,減少價格波動,增強市場穩定性。”
碳資產證券化產品掛牌發行,目的何在?
結合全國碳市場的發展現狀來看,吸引更多投資者和投資機構參與交易、激發市場活力成為下一步的重點方向。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總經理劉杰告訴記者:“對標‘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的要求,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3年來,總體運行平穩,但當下還面臨著行業覆蓋范圍單一、交易要素單一、市場調節機制尚不完善、市場活躍度不足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下一步,上海環交所將支撐主管部門推動行業擴圍,在保障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做好擴大覆蓋行業范圍相關的制度研究、系統準備、交易賬戶開立、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
為提升市場活躍度,完善市場機制,劉杰介紹,作為交易機構,上海環交所將重點圍繞交易市場,著力豐富市場功能,包括完善配額分配方式,逐步引入有償分配,實行有償分配和免費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豐富碳市場交易品種、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分階段、有步驟將其他重點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引入投資機構參與交易,啟用單向競價交易方式,逐步激發市場活力;按照《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要求加強市場交易監管,研究完善市場交易規則,提升交易活躍度;堅持將全國碳市場作為減排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防范金融等方面風險的基礎上,更好發揮碳市場金融屬性。
“深圳擔保集團·南山區·中小微企業19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碳資產)”在深交所掛牌顯然就是一次豐富碳資產交易品種、交易主體、交易方式的有益探索。
提供城市碳中和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商綠創碳和分析,深圳對碳資產證券化的探索通過引入更多類型的投資者(如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和養老金基金),擴大碳市場的深度。這些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和專業知識,有助于市場的成熟和發展。
衛旺告訴記者:政策支持是這一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為碳資產證券化奠定了法律和制度基礎。證券交易所接受碳資產證券化是必然趨勢。對于全國碳市場來說,一定要豐富產品交易的類別、交易方式。交易方式包括場內交易、場外交易、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等。其實,在歐盟碳市場的交易量中,柜臺交易的占比很小,自愿減排交易占大約90%,這說明這個市場很活躍。在我國,由北京綠色交易所承建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中心,推動自愿減排發展。如果這一交易中心的交易活躍起來,就意味著有更多元的市場主體參與到碳市場中來,有利于提升碳價發現能力。
他指出,但也要注意,目前在我國,碳資產走向證券交易市場一定要在政府的引導下進行,還不能完全交給市場。過高的碳價很可能擠壓產業的發展空間,給企業帶來很大負擔。相比之下,歐盟碳價為什么能交給市場去發現?因為它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市場。2023年,歐盟碳市場交易的價值已經達到大約7700億歐元,占全球碳市場交易額的87%。
多種形式開發碳資產,碳金融市場大有可為
除了碳資產證券化,目前在碳資產開發方面,我國還有不少有益探索。例如,在綠色資產質押貸款方面已經有了不少先行先試的案例。
2023年4月,建設銀行昆山分行完成了一單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為昆山協鑫藍天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發放流動資金貸款1900萬元,采用第三方保證方式,且追加8000噸碳排放權質押,在綠色金融服務領域開展了創新嘗試。
2023年年底,中國進出口銀行湖北省分行積極對接企業融資需求,成功為宜昌市屬某大型企業提供了一筆6億元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此次貸款是自湖北省基于預分配配額開展碳金融創新業務以來,首筆融資金額超億元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入選武漢市首批綠色金融創新實踐案例。
2024年7月4日,興業銀行與中碳登合作開發的“中碳—興業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現貨抵質押價格指數”正式發布。這一指數以多家商業銀行、碳資產管理公司碳配額質押業務為數據來源,根據碳市場月平均成交價格、碳排放權抵質押項目月平均抵押價格進行加權計算,以準確反映市場整體走勢。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正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今年5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召開的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所說的那樣,隨著全國碳市場的發展,碳金融大有可為,應發揮碳市場在價格發現、風險分散等金融屬性上的積極作用。
劉杰告訴記者:“碳市場形成的碳價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等碳定價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參考,促進了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投融資提供了基礎支撐、資金支撐,促進了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從而推動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畢馬威發布的《2023年中國碳金融創新發展白皮書》預計,我國碳金融相關市場規模未來將達到十萬億級別,市場覆蓋主體、覆蓋行業、產品種類等核心要素均將逐漸豐富。
202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等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研究豐富與碳排放權掛鉤的金融產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擴大適合我國碳市場發展的交易主體范圍。
衛旺認為,未來還可以探索綠色權益入股等方式,提升碳資產的流動性和價值發現能力。“高流動性能讓價格更理性。像柴米油鹽的價格通常不會有非常大的波動,因為交易頻繁,能夠更敏感地反映市場供需關系。流水般的市場通常就是理性市場,能形成供給和需求間的合理匹配。”此外,他認為,碳資產領域不缺少機會,缺少的是發現能力。碳資產本質上屬于虛擬資產,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規劃和探索。